
今天(6月26日)是第36个国际禁毒日,今年的主题:健康人生、绿色无毒。
十二字总结毒品的危害: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因此,对毒品,我们要说“不”!

就在最近,明星萧敬腾因为走红毯时状态不佳被网友怀疑嗑药引爆网络,瞬间引来百万粉丝关注。

随后萧敬腾做出了一系列教科书级的操作:1、做毒品毛发检测;2、进行多种毒品检测;3、对造谣者报警处理;此举既自证了清白也啪啪打脸了一众造谣者。

此事件引发关注的同时,也勾起了网友的好奇心,论坛里不少网友留言发问:是否吸过毒,平时看的出吗?检测毛发就可以了吗?漂染头发和眉毛还能测得出吗……
斑斑将这些提问进行了整理,并向有着35年丰富禁毒经验的徐警官进行了咨询。同时斑斑了解到,萧敬腾的粉丝群体年轻人居多,因此,科普禁毒知识更加有必要。
网友问:是否吸食过毒品,表面怎么看得出?
徐警官:吸食毒品如果过量,一般会表现出兴奋、话多、容易出现冲动、伤人、自残等行为;同时伴随情绪不稳定,如焦虑、惊恐、烦躁等;严重者可出现意志障碍,如定向力障碍、错觉、幻觉、行为紊乱等谵妄症状,甚至可出现昏迷或者死亡。
网友问:是否吸食过毒品,光检测毛发就可以吗?原理是什么?
徐警官:可以。毛发验毒的原理是检测毛发中毒品的含量,毒品进入人体后会通过人体新陈代谢排出体外,但是部分会残留在人体毛囊中伴随人体毛发一起生长。
毛发检测不仅限于头发,腋毛和鼻毛以及眉毛都可以作为检测样本。
网友问:毛发可以检测出什么时间内吸食过毒品吗?
徐警官:毛发检测可准确检测6个月内吸毒情况。
网友问:网上说某明星开完party就漂染头发和眉毛,目的是为了逃避毒品检测,这样做真的可以吗?
徐警官:不可以,漂染头发对毛囊不产生影响,同时还可通过抽血或尿检进行毒品检测。
网友问:毛发、抽血、尿检三种检测有什么区别?
徐警官:血液的新陈代谢比较快,残留在血液中的毒品很容易被代谢掉,因此血液检测,对时效性要求相对较高。如果采集血液后,不及时进行检测,容易导致该样本无效;
尿液检测在3到7天,毒品的成份就能在人体内被合成代谢掉;
而毛发检测有时间上的优势(普通可以根据毛发的长度反映其数月以至半年之内的吸毒情况)。
网友问:检测毛发就能测出吸食毒品的种类吗?目前可以检测出多少种?
徐警官:是的,可检测出的毒品种类包含有冰毒、吗啡、海洛因、大麻、氯胺酮等多种常见毒品。
网友问:一旦吸食了毒品,真的很难戒吗?
徐警官:是的,一方面是戒断反应的痛苦,促使吸毒者为避免这种痛苦而千方百计地维持吸毒状态。
一方面是长期吸毒导致脑部某一部分发生病变,产生心理依赖。复吸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就是存在心理依赖。
所以,只要你吸了毒,就一定会被发现!
相关延伸:6.26国际禁毒日相关知识
随着时代发展,毒品的外表也开始被“装扮”,稍有不慎就可能“中招”。那么,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新型毒品又有哪些?
GHB“神仙水”

“神仙水”(GHB),又称“液体迷魂药”或“G”毒,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正因为“神仙水”的这些特性,犯罪分子常将“神仙水”溶于酒水、饮料,诱骗他人饮用,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
“可乐”

“可乐”是一种由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毒品混合而成的新型毒品。外包装跟普通可乐没区别,喝完就会产生幻觉,全身高热发狂。它比冰毒的危害更大,而且因吸食方法不同,对人体危害也更大。
“巧克力”

伪装成巧克力的新型毒品可不是普通的巧克力,而是犯罪分子用大麻油掺入制成的“巧克力”。其包装粗糙简陋,没有标明任何品牌。吸食过量会损伤身体,引起手脚颤抖、心跳加快、头脑昏沉、反应迟钝、短期失忆等不良反应。如果长期吸食,后果更加严重!
“饼干”

新型毒品“小熊饼干”,从外表看与平常吃得饼干无异,里面却夹杂着绿色物质。打开包装,能闻到异味。这种大麻饼干,价格高昂,一片售价50元,相比大麻原料,饼干成品的身价翻了10倍之多。犯罪分子将毒品混在烘焙原料中制成可爱的曲奇饼干模样,以此躲避公安盘查,方便运输、售卖,让人防不胜防。

生活中我们如何抵御毒品的危害?
1、了解合成毒品真相,减弱好奇心:吸食合成毒品最终会导致精神分裂,毒品不能碰。
2、坚决拒绝同伴吸毒邀请:97%以上的人第一次吸毒都是受朋友“邀请”。为了解决毒资,很多吸毒者会采取各种手段引诱他人吸毒。
3、在娱乐服务场所要提高警惕:在娱乐场所不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香烟和饮料,留意易拉罐等饮料是否有被注射的针眼和开封的迹象,离开座位时最好有人看管饮料和食品,避免因误食毒品而上瘾或遭到性侵犯。
4、不为他人保管、投递、买卖不明物品:近年来,贩毒集团常常采取诱骗和胁迫的方式,利用怀孕和哺乳期妇女、未成年人、残障人员等人群从事贩毒活动。如果被委托保管、投递、买卖的物品是毒品,有可能在法律上被认定为贩毒的同谋。
5、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用毒品来满足某种心理需求。
6、遵照医嘱,合理用药。不能滥用镇痛、镇静、减肥、安定、止咳类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与毒品一样的效果。
让我们一起行动,提高全民识毒、防毒、拒毒能力,对毒品说“不”!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