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宇航员早期的食物
*spacecenter.com.uk
最后是
宇航员的个人营养和健康。
在失重环境中生活,宇航员身体各方面都会相应发生变化:血液会涌向头部,造成面部感官系统反应相对迟钝;闻不见气味,于是对食物没有了嗅觉反应,不容易有食欲。而且在太空容易出现空间运动病,症状类似于地面上的晕车。
失重的环境下,宇航员身体会遭遇很多改变*cctv
所以1964年《洛杉矶时报》就专文写过,美国宇航员不能吃口味丰盈(比如辣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不仅吃不出太多滋味,潜在的生物垃圾(排泄)也会占用存储空间。他们必须严格遵守17%蛋白质、51%碳水和32%脂肪的日常餐食。
牙膏管在那会儿是最符合全部需求的,它不产生碎屑,不占用体积,并且可以根据营养比例打磨对应食物成泥塞进去即可,还吃得快。只是没有热度,没有滋味,更没有任何香气 —— 这也是为什么约翰·杨会偷带三明治:长期吃不好吃的食物真的影响心情啊!
的确很难有食欲
当然,那是个太空竞赛时代,太空食品的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牙膏管逐渐退身成了B计划,宇航员更主要的食物变成了脱水干燥的肉菜(吃的时候需复水)、压缩成小方块并裹了吉利丁层的能量块,以及新型的冻干食品。
冻干是利用冰晶升华的原理,在高度真空的环境下,将冷冻的食物中水分不经过融化步骤,直接从冰升华为蒸汽。这其实不算新技术,《风味人间》第二季拍摄过印加人保存土豆的传统方法,就是先将土豆冻起来,然后让水分直接升华。只不过安第斯山脉的印加人需要耗费30天,而冻干机器只需要几小时。
只是无论干燥还是冻干,食物都需要复水。早期太空飞行器里没有热水,只有来自燃料电池,供应有限且味道不好的冷水。
干燥的蔬菜加冷水,即便复原也会变成表面泥状,内里坚硬的难吃食物;冻干的水果蔬菜更是完全没有口感,据说早期美国宇航员还试过冻干复水的冰淇淋,但味同嚼棉花糖,让大家一度对冰淇淋失去了兴趣。
复水就是拿个小针管往袋子里灌水
早期航天食品很难吃,大概是一个少有异议的结论。
好吃起来的航空食品
航空食品开始变得好吃起来,一方面是科学家们终于发现
食物是保持宇航员心情的重要存在,另一方面是技术的进一步突破。
丽塔·拉普(Rita Rapp)曾经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首席航天食品研发科学家,主导了阿波罗计划的饮食部分。她在一次采访里说:以前宇航员每次回来都吐槽食物,后来我们也发现他们还是吃自己熟悉的食物时心情更好。所以这次阿波罗计划里,我们专门给他们准备了MM巧克力豆和花生酱,他们也可以给食物加辣酱了。
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当年NASA还专门隐去了MM豆的名字,改名为“糖果裹巧克力”*Spacecenter.com
同时阿波罗7号开始,太空飞行器上正式开始配备热水装置,宇航员就可以吃到热腾的复水食品了;
再到阿波罗11号,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着陆月球,他们已经可以吃到
培根块(裹了吉利丁层的小方块)、
脱水桃子、枣子蛋糕块和
咖啡等更接近真实生活的食物了 —— 这也是他们在月球上的两顿饭。
在太空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已经可以正常吃饭了
再后来,可以固定包裹的尼龙绑带和聚乙烯食品袋的推广,以及空间站冰箱和冷冻柜的配备,让“真空湿性食物”上天有了可能(就类似如今的预制菜),太空餐也终于好吃了起来。
到了今天,宇航员的食物基本跟陆地没区别。
神舟13号在太空的“吃播”
我国天宫二号航天员景海鹏就曾揭秘太空中一天的饮食:早餐有粳米粥、椰蓉面包;中午有什锦炒饭、肉丝炒面;晚上有绿豆炒面、牛肉米粉;加餐也有5种食品,还可以泡茶喝。
如今的太空餐再也没有那么多牙膏管和压缩小方块了
这次神舟13号的太空直播间里,我们也可以看见中国宇航员过年吃了饺子,日常还有红糖糍粑麻辣豆干…
丰富程度,让在地面隔离的小伙伴们都能流下羡慕的口水。
网络上分享的神舟13号宇航员们的饮食
食物从来都不只是生命的基础燃料,它是心情的调节器,也是家乡在我们身上最直接的体现。这点来说,无论是在地球还是在太空,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对食物的爱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