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会说:对孩子讲什么尊重?听父母的话天经地义。
其实不然。孩子也是人,有独立的人格,需要大人理解和尊重。在国外,孩子的“人权”是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家长已经习惯于对孩子指手画脚,举高临下。而不懂得什么是尊重,如何去尊重孩子。
什么是尊重?
引用:原帖由 慧女士 于 2011-11-4 10:30 发表 \"既然是孩子的作业就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 \" 那他选择不做作业怎么办?让孩子选择也要有个度,还没到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呢。 (参看《放学后应该先做作业,还是可以先玩一会?》)
尊重孩子没有错,但尊重不是无条件地“听从”和同意。
毕竟孩子(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各方面还不成熟,贪玩也是天性。家长的教育和引导还是必要的。只是我们家长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和互动中,务必要有尊重、理解的意识,贯彻尊重孩子的理念(实际上应该是原则)。
比如说:有一位初中男生与父母的关系一直不是太好,尽管母亲也是做教育工作的,但就没有能够与儿子沟通顺畅。儿子很有“个性”,出现了许多问题,学习成绩自然也不理想。家长很苦恼,动用了各种方法,还是无济于事。在我们的交流中,我就讲到了如何真正尊重孩子。
我举了一个例:我们家长习惯于居高临下,用命令式的口气,而缺乏商量的意识,实际上就是不尊重。家长总是对孩子说:儿子,过来,妈妈(爸爸)跟你说个事。能否改变一种方式呢:儿子,放学刚回来,累不累啊?你先休息一会。妈妈有个事想跟你交流一下,看你什么时候方便,告诉我一下,好吗?
尤其对于亲子间已经有沟通障碍的中学生,更有必要这样做。但即使面对幼小的孩子,尊重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所谓蹲下来交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尊重”幼儿的方式。
这位家长很有感慨地说:哎,我还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做呢。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后来,这位家长还几次说到从我这话中得到的启发。
楼上这位朋友说到尊重孩子,让孩子选择,也应该有个度。这话有理。孩子不懂事,有时会做出不好的选择,家长就必须启发引导,讲明道理。
比如说:我已经多次碰到这样的事:家长感觉孩子在作文阅读方面问题较大,很想让孩子参加我的课程,但孩子不愿意参加。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怕写作文,有的是怕陌生,有的是嫌自由玩的时间减少了,还有的是认为所有的培训班、辅导班都没有意思(这是他参加过不少类似的班后得出的结论),等等。所以,不管你家长怎么说,有的孩子压根儿不愿意去试一试。有的家长采用了我传授的方法:可以不写作文,主要是去感受一下,如果觉得好,就参加,不好,就不再参加。孩子就来了。这里就有一个如何跟孩子讲明道理、引导孩子的问题。你说辅导班不好,那么能否先去试一次呢?你试都不试,怎么知道到底好不好呢?
在生活中,我们多可采用几选一的方式。比如说:今天写一篇周记是必须的,但孩子不乐意写。怎么既尊重孩子,又达到让孩子写作的目的呢?
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儿子,一个礼拜写一篇周记不算多。这对你作文提高也有好处。你看你什么时候写呢?是先玩一会写呢?还是写好了再去玩呢?这里就隐含了一个原则:周记必须写。但又体现了尊重和理解:你可以选择先写再玩,或者先玩后写。
这是两选一。有时还可以三选一。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则:不管你选哪一个,都能确保家长希望的效果最低限度(这是底线)地实现。
说到放学回家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玩一会,也有一个底线:不管你选择哪一种方式,都必须保证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这就是度。具体怎么保证?可以参考我前面介绍的一周奖惩法和隔天奖惩法。
|
[
本帖最后由 林风楼主 于 2011-11-4 18:12 编辑 ]
【本文为广告信息,解释权归商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