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 我们一起去游洛阳龙门
说到龙门,想必大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龙门飞甲,龙门客栈,龙门石窟,鲤鱼跃龙门等一些与龙门相关的词语。龙门,在古代多用来比喻名声显赫的人以及达官贵族之类的府第,更有"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的佳话,现在我们就一起领略下河南洛阳的龙门风光。
洛阳龙门,因其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6公里的伊阙峡谷,所以古时候被称为"伊阙"。据说,后来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把皇宫的正门正对着伊阙,从此人们便习惯性的把伊阙叫做龙门。
龙门,自古地势显要,交通便利,为兵家必争之地。又因其山清水秀,环境优雅,气候宜人,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此处向来是文人墨客游览的好去处。由于这里的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后来古人选择在此地修建石窟,即今天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要数卢舍那大佛,位于奉先寺景区,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观赏之余,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先祖是多么的心灵手巧。 其次,在书法方面,石窟中的"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的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至今经历了数千年,历朝历代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有些难以见得其面部神韵。其主要洞窟有:潜溪寺、宾阳中洞、宾阳南洞、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看经寺等。
奉先寺的摩崖群雕是龙门石窟的一大看点,奉先寺也是比较有名的景区,早在29年前,奉先寺就是我国第一部武打动作片《少林寺》的外景地之一,同时《少林寺》也是李连杰的成名作。
欣赏完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雕,我们再抬头仰望仅一水之隔的龙门香山。
龙门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由于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河水从两山之中穿流而过,所以龙门香山就由此得来。同时也因香山寺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等一些历史渊源,而久负盛名。
香山寺,坐落于香山西坳,与--龙门石窟一衣带水,隔河相望。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
早在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在诗文中写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晚年寓居香山,又号"香山居士",逝世后就葬在了龙门东山(东山即香山)的琵琶峰上,后称白园。清朝康熙年间,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也是赞口不绝,称颂道"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
武则天称帝洛阳时,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所以经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并举办"龙门诗会",历史上有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即由此而来。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东南侧建一幢两层小楼。后因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又被称为"蒋宋别墅"。
白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墓体区位于琵琶峰顶,从牡丹坛拾级而上即可到达。此地为纪念性园林,园内建筑古朴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径通幽,是游览的好去处。
龙门石窟与香山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其间山水相依,工作、休假之余我们不妨去领略下祖国河山的大好风光,以及先人心灵手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