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饥馑年代,它充当主食;在富庶时代,则成为了一种奢侈。”
在饮食文化地域性日渐模糊的今天,尽管把一个地方的美食都吃上一遍,也不能准确地概括出它们的共性。
但在磐安,不用全部品尝,只要吃上一口玉米饼,就能轻易地得到一个感性的认知——“情”。
01
任何偏爱
都是有原因的
那时候,能吃上玉米饼就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制作玉米饼耗费食材,一家老小,只有作为劳动力的父亲才能吃上热乎的玉米饼,或者是家里最宠的孩子,其他家庭成员只能嗦一口薄如汤水的玉米糊。
后来,条件好了,玉米饼不用省着吃了,偶尔想回味一下,才会自己动手制作。
再后来,生活越来越富裕,讲究吃五谷杂粮,吃得天然、健康,玉米饼又成为了新时尚。
好这一口的人,恨不得一日三餐都是玉米饼;不爱的人,也找到了它的替代品,荞麦饼和米粉饼。
玉米面粗糙的口感,是爸爸妈妈辈的最爱,年轻人基本是不会轻易尝试的。
因为和自己的气质不符,没有经历过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奋斗时代,对它没有感情;比起重口味的各种美食来说,它实在是太寡淡了,只有玉米香,软时口感粗糙,梗喉咙;脆了,泵牙,年轻人难以驾驭。
专门卖玉米饼的早餐店,整个县城就那么两三家,遇上店铺休息,就是一饼难求;实在馋的不行,妈妈才会亲自出手。
因为,一个看似简单的饼,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不成正比。
02
双手拍打之间
是夫妻默契多年
好的玉米饼,是饼底松脆而饼面柔软,这需要男女默契的配合。女的在灶前烤饼,男的在灶后烧火,一刚一柔,都能在饼上体现。
烤制之前,考验的是女主人的经验和手劲。
多少次的失败,才能看似随意的和面烙制。
在开水里倒入玉米面,疯狂搅拌(至少我妈是这样的),这加多少水、倒多少粉,没人能说出个具体的数来,全凭失败后经验的总结。
总结起来,制作玉米饼所需材料,就是水适量、玉米面适量,妈妈一个。
饱经风霜的手揉搓着滚烫的玉米面,反复揉搓,最后揉成一个宝塔状。
从塔尖上揪一块面团搓圆,双手沾水后来往两圈将面团捏成一个厚饼,然后厚饼在两手的一来一回间,悬空拍打,啪嗒啪嗒,在节奏中,由厚变薄,表面光滑,大小如一。
这过程最难,因为玉米粉不像面粉一样有粘性,所以拍打不是厚薄不均就是拍破了,最惨的就是,节奏出了错,直接拍掉在地上。
把拍好的饼贴进已经烧烫韵大灶里,?底有水,热气腾腾。
这时候,考验的是男人的火力了。
提前准备好柴,最好是用松针毛和浪泥壳,饼贴进锅后,火要在四周烧开,火太旺饼会焦;不旺饼就会滑到水里,不坏才怪呢!
03
生活的苦与甜
就夹在这片饼里
抹上猪油、撒上盐,再烤制酥脆,空口吃饼也香。
码菜夹饼,只有妈妈才能做到把放满咸菜炒豆腐、野菜炒腊肉、炒豆腐渣、炒海带丝、酒糟萝卜、土豆丝....的玉米饼夹起来,咬一口,菜不会从饼尾跑出来,只有那亮汪汪的菜油顺着手掌流到手臂上,如何吃完不粘手,也是一门学问。
酥脆的饼,油润的菜,大口吃菜也香。
生活的苦与甜,都夹在这薄薄的一张饼里。
苦时,空口吃玉米饼也香,加点腐乳就是奢侈;甜时,夹菜任君挑选,喜欢什么夹什么,夹住磐安的山珍海味,夹住爸妈的勤劳善良。
也许,等我到三四十岁,也就好这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