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本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刀/剑文化,已经成为日本民族的标志性图腾之一。一说到日本,人们最易联想起的几个情景之中,少不了有双手持刃的日本武士造型。
如果要让一个对日本刀文化比较陌生的人了解电影,按我这个电影迷的思路,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电影:形象生动,背景丰富,容易联系前后故事了解刀/剑文化和武士文化。
列举一些跟剑有关的日本电影,或者说,列举一些电影中跟剑有关的内容
最帅的“剑” 《最后的武士》西方目光中的日本武士道

由靓汤主演的《最后的武士》是为数不多的由美国片方制作的武士电影。从导演、主演、技术班底来说都是一流的大制作。《最后的武士》在西方和日本上映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全球票房456,758,981 美圆,IMDB评分7.8分。而在日本上映时获得了137亿元的高票房,位列日本历史票房第十名。
当然这部电影是一部商业味道非常浓厚的电影,强烈的文化冲突:美国军人与日本武士的相遇必然引发思想、军事技术、生活风格等一系列的碰撞。观众随着靓汤从一个接受西方先进军事思想,惯于现代科技的军人开始,一点一点接触神秘的日本武士道,他们的剑,荣耀感、世界观等等,最后完全被武士精神折服。当然故事有点矫情,很难想象一个现代化军人会被这样的理想主义吸引。而事实上武士阶层的灭亡也是历史车论前行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武士精神中灵魂部分的剑的精神,却一直传承了下来。
最纠结的“剑” 《大菩萨岭》 剑即灵魂:是宿命还是心魔

首先介绍下《大菩萨岭》创作和故事背景
《大菩萨岭》改编自日本通俗文学先驱中里介山的同名历史小说。该作始于1913年,曾在报纸上连载23年,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历史小说”。而在冈本喜八之前,该作品已被搬上银幕达12次。像稻垣浩、内田吐梦、三隅研次等时代剧巨匠,都拍过各自的版本。冈本的本片,是最后一次翻拍。
这是一部逾越一般剑戟片的非凡杰作。初给人的印象就是--精致。它以幕末新撰组“天诛”运动为背景,描写新撰组刽子手机龙之助由剑客丧心病狂变为杀人狂魔的过程。桥本忍担任编剧,也许因为影片篇幅的限制吧,其情节交代较之原著稍有不详(像机龙之助失明,就交代的较模糊),人物行为缺乏铺垫显得仓促,叙事的笔调颇具跳跃性。但是,影片的魅力之处,足以使这些瑕疵忽略不计。
本片纵然有桥本忍出手,但却并非是那种靠叙事取胜的一般商业片,它的魅力,在于那令人欲罢不能的清冷意境--玄幽宿命、禅意武道。本片让我联想到谷崎润一郎的《刺青》:它的寓意“从肉体的恐怖中产生了神秘幽玄;从肉体的残忍中反动地体味到痛切的快感”在这儿可换作:把灵魂卖给魔鬼的幽玄;从邪恶的力量中来肯定正义的价值。影片的“恶魔主义”宗旨,不仅体现在机龙之助因剑道而入魔道,他的姘妇阿浜之诱惑也颇可诠释“恶魔主义”。
影片宿命感极强。故事始于大菩萨岭,从屠杀老行脚僧开始,机龙之助一步步踏上魔道,跌入罪愆渊薮,生不如死、痛不欲生;终止于京都一爿艺伎屋,邂逅老行脚僧孙女阿松之际,噩梦复苏,亦是个结束。
关于原著《大菩萨岭》:《大菩萨岭》全编本共1149页,书脊厚度达5.2厘米。此书原有41卷1533章,共570万字,是日本大众文学先驱中里介山从1913年至1941年间在《每日新闻》、《读卖新闻》等连载未完的不朽杰作,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历史小说”。 ——————采自豆瓣
=====================================================
从电影海报就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充满了悲凉、肃杀、毁灭和疯狂。
因剑入魔的机龙之助以屠杀换来生存之道,然而有一次他目睹剑道宗师岛田虎之助以恐怖的实力斩杀数十人,岛田虎之助以不可匹敌的姿态对他说:剑即心,有着恶魔灵魂的人,只能手持恶魔之剑
机龙之助陷入崩溃的边缘,他所杀之人的灵魂一一浮现在眼前。然而事实上,岛田虎之助却正是因为发现自己难以和机龙之助的剑法相匹敌,才故意说这样的话瓦解机龙之助的心智……一部充满了魔性的电影。
最BUG的剑 《新铁血战士》啥剑啊居然能砍铁血战士

这部电影里的日本剑就是完全的商业噱头了,没有什么文化和思想含义,日本黑帮酷哥居然拿着武士刀和铁血战士单挑,铁血哥居然还只用冷兵器迎战,看来铁血哥是个真正的战士,喜欢冷兵器撕杀的快感。结局是……不剧透了。
不过,黑帮哥的淡定和坚毅,还是很有剑道范儿的。
待续待续待续待续待续待续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