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更新于2016-12-03 12:47:13
16846
阅读
1
回复
人物 | 她是鲁迅小友、金庸恩师,用一个世纪换天下桃李!

人物 | 她是鲁迅小友、金庸恩师,用一个世纪换天下桃李!  
她是鲁迅小友、金庸恩师,她将自己全身心托付给了中国教育,她就是杭州学军中学的老校长——俞芳。 
      
1911年7月,俞芳出生在浙江绍兴。她的父亲俞英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与蔡元培等人相熟,早年更是由蔡元培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裘士雄、娄国忠编著的《绍兴六百师爷》中,俞英崖占据一席。
 
机缘巧合下,她成为鲁迅“小友”
        
俞芳童年丧母,1919年,在父亲的安排下,姐姐俞芬带着她和妹妹俞藻一起到北京读书,住在北京砖塔胡同61号,正是此时,她们幸运地成为鲁迅先生的邻居和“小友”。

俞芳的大姐俞芬经绍兴同学许羡苏介绍,与鲁迅母亲鲁瑞认识。鲁老太太从绍兴到北京,认识的人少,很寂寞。在北京听到俞芬姐妹的乡音后,非常高兴,两家经常走动。

 在电视或课本中,鲁迅留给我们的印象,始终很严肃的。但在邻居和小友俞芳眼中,鲁迅却是一个非常平和友爱的人。俞芳所著的《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中写道:“鲁迅搬到砖塔胡同61号后,送给我和我妹妹每人一盆积木,那时这种玩具很少,几乎没见过,我们两姐妹乐坏了,马上就比着搭起来,鲁迅也参加了进来。”

人物 | 她是鲁迅小友、金庸恩师,用一个世纪换天下桃李! 
在平常人眼里,鲁迅形象严肃,但俞芳先生却觉得他是一个亲切友爱的长辈

“与鲁迅熟悉后,我们之间变得无拘无束,鲁迅戏称我为‘野猪’(我生肖属猪),叫我妹妹‘野牛’(她生肖属牛)。我们两个也‘群起而攻之’,叫鲁迅‘野蛇’(他生肖属蛇)。对此,鲁迅并没生气,反而还笑着问:‘蛇也有野的吗?’”“那段时间,鲁迅比较重视体育锻炼,曾多次教我和妹妹做体操。鲁迅不但喜欢和小孩相处,而且还是位很善良、很知心的朋友。”“我们三姐妹都爱吃甜点心,这也正对鲁迅的胃口。因此,鲁迅每次捎回点心总有两份:一份给自己,另一份给我们三姐妹。” 

可见,鲁迅把俞芳姐妹当成自己的小友,在她们面前,鲁迅的童心完全释放。可惜,鲁迅在砖塔胡同61号只待了9个月就搬离了。此后,俞芳一直“代太师母给大先生写信,“从1930年3月开始,到1935年夏,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为止。这五年多,太师母给大先生的一百多封信,绝大部分是由我代笔的。”
人物 | 她是鲁迅小友、金庸恩师,用一个世纪换天下桃李!
 鲁迅之子周海婴偕夫人马新云看望俞芳先生

退休后,俞芳先生开始从事鲁迅研究,著有《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教育思想与实践》等。鲁迅先生一家几代人都惦记着俞芳老师。鲁迅儿子周海婴、儿媳马新云多次到杭州探望俞芳,孙子周令飞在2010年10月俞芳百岁诞辰时,也到杭州看望。
人物 | 她是鲁迅小友、金庸恩师,用一个世纪换天下桃李!
 俞芳先生(右)亲手切开百岁生日蛋糕,中为鲁迅长孙周令飞,左为学军老校长任继长

 她成了让金庸先生最难忘的恩师

   
1935年,俞芳从北师大数学系结业后任教于杭州市立低级中学、嘉兴低级中学,教数学兼体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七所省立中学合并为“联合中学”。在炮火硝烟中,俞芳老师随学校内迁,辗转碧湖镇、福建省平田、广西桂林,直到重庆。1947年,联合中学才迁回嘉兴。

那个特殊年代生活的艰苦,是如今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寺庙当校舍,茅屋当教室,师生流离失所,连基本的吃饱穿暖都难以保证。早饭常常是很稀的稀饭,有几个豆子当菜就算是改善生活了。学生衣被单薄,即使冬天穿的都仍是草鞋,甚至身上生满虱子。

人物 | 她是鲁迅小友、金庸恩师,用一个世纪换天下桃李!  
碧湖联初”校舍主要是借用沈家祠堂和叶家祠堂。叶家祠堂前面有小块空地,联初为师生用水便利,在这里新凿一水井,井栏上刻有“一九三八年联初建”字样,至今水井尚存,字迹清晰可见。

   
在俞芳先生的回忆里,在“碧湖联初”她晚上批作业时用的是浙西南一带用几根灯草作为灯芯的民间菜油灯。她常常给学生烧开水来烫衣被上的虱子,有时还要替痒得难熬的学生抓虱子。

有一位当年在“碧湖联初”读书的女生,名叫管慧英,她脚患末梢神经炎,疼痛难忍,慈母般的俞芳一边安慰学生,一边替她按摩。有位学生,家庭经济很困难,交不出饭钱,没饭吃,俞芳知道后,就给他交了饭费。

在这种环境下教书,俞芳仍极其敬业,极其认真。在那备尝艰辛的流浪岁月里,她爱生如子,跟抗战时的流亡学生建立了异常深厚的师生情。

而非常凑巧的是,俞芳先生在这时成为了金庸先生的数学老师。

人物 | 她是鲁迅小友、金庸恩师,用一个世纪换天下桃李!
 
人物 | 她是鲁迅小友、金庸恩师,用一个世纪换天下桃李! 
金庸先生中学时期的同学录 
        
金庸先生对俞芳先生十分尊重,每次到杭州必前去探望。按照金大师的说法,他在武侠小说上能取得如此成就,或多或少跟俞老师的教育有关系。  
    
金庸先生回忆在“碧湖联初”读书时的日子,说:1937年,他在嘉兴中学读初二。因日寇来犯,嘉兴中学先迁嘉兴市秀洲区西部新塍镇上课,次迁到杭州市临安县于潜镇乡间上课,再迁丽水县碧湖镇成立联合中学。而对于俞芳的师恩,更是让他难忘,还曾专门撰文祝贺恩师从教六十周年:

 “教我们数学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比我们学生大不了几岁。我现在还是记得很清楚,她穿一件淡蓝的旗袍,白鞋白袜,干净健康,精神勃勃,倒像是我们的一位大姐姐,拿了粉笔在黑板上写得清楚利落,一行行的都是算式,然后用清脆的北京话解说。那便是俞芳老师。应当是她做老师的第三年。我虽不是她做老师最早的学生,应该算得是最早的学生之一了。俞老师先教我们代数,来教几何。她并不严厉,但也决不宽松。我心里很敬仰她,希望得到她的欢心,所以学得很用心,几何的成绩也很好。
    俞老师的教导和训练,使我一生受用无穷。一直到现在,感激的心情也丝毫不减。年纪越大,越感到受益的恩惠。我写小说,布置情节,办企业,想达到什么目标,就要逆推使用什么方法和步骤:甚至在玩游戏时,例如下围棋和打扑克,都要用到逻辑思维、推理求证的思考,不知不觉间都用上了俞芳老师所教的方法和步骤。数十年常在海外,每到杭州,必会同老同学齐去向俞老师致敬问安。今欣逢老师从教六十年的喜庆,谨致数十年来常在心头出现的温暖情怀,向老师热烈祝贺,并祝健康长寿,安享退休悠闲生活。

受业学生查良镛(金庸)敬书一九九五、十一、廿二”

人物 | 她是鲁迅小友、金庸恩师,用一个世纪换天下桃李!  
 金庸先生与恩师俞芳先生合影(1982年)
       此外,金庸先生还在俞芳百岁生日时写了一首七绝以铭感俞芳先生的大恩:
金戈铁马儿女情,百变千端合人心。 
代数几何符逻辑,细思其理感大恩。 
        余少年时于嘉兴碧湖学数学于俞芳老师门下,
今当老师初度百岁寿诞,谨誌数语以誌老师大恩也。 
受业门生  金庸  谨书


 晚年时光她爱“四人作业”更爱多动脑        
 
解放后,俞芳出任湖州中学副校长,1954年调任浙江师范学院(后改名杭州大学)数学系教师,五年后,任杭州大学附属中学(后改名杭州学军中学)副校长,直到1975年告别讲台。     她退休后,有一次媒体来到她家中采访。当时参与采访的记者徐小翔回忆说,白叟思维活跃,侃侃而谈。俞芳先生老来喜好搓麻将,她说年纪越大就更要多动脑子,便时不时“下战书”约上“学生”伴她做“四人作业”。“学生”中有俞芳的老同事、老朋友、老保姆,她的家中总是欢声一片。此外,早晨浏览是天天的必修课,闲下来,她常常拿着放大镜,认真地浏览4份本地报纸。采访结束临别时,俞老执意要送记者一行到楼梯口,并目送大家离开。

人物 | 她是鲁迅小友、金庸恩师,用一个世纪换天下桃李! 
 酷爱“四人作业”的俞芳先生       
无独有偶,丽水学院中文系教授李丹在俞芳老师102岁时也曾上门拜访。在告辞时,俞老依然坚持拄着拐杖将他们送出门。据熟悉俞芳先生的学军中学退休老师黄洵燕解释,这是俞老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人物 | 她是鲁迅小友、金庸恩师,用一个世纪换天下桃李!
 102岁的俞芳先生为《润物细无声》一书题词 
  

从1911年到2012年,俞芳先生102载的生命连接了世纪的两端,从旧社会,跨入新世纪。人与人之间,都是匆匆过客。在这世间,她的出现,给别人带来无限的美好。
            
怎样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在俞老百岁华诞时,白发苍苍的她用自己的经验勉励后辈:“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不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加以鼓励和培养……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己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便是俞芳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 人赞过
查看更多
回复(1)

快速回帖 使用(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表情
新用户注册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现更多

 

 19



引用回帖: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提交
鍏抽棴蹇€熷洖澶�鑱旂郴瀹㈡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