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澄堂的旁边就是觉苑寺巷,南宋的时候,觉苑寺在这里盖起来了,于是,这里便被叫做“觉苑寺巷”。 小塔儿巷就在附近,再往前走,便会走到大塔儿巷,我们可以在这里体会下戴望舒的诗中描述的温馨和谐的美。
可惜如今大塔儿巷已经看不出《雨巷》的影子了,是一个比较老的居民小区。他当时的家,就在大塔儿巷11号,现在是个仓库。
大塔儿巷位于上城区,东起皮市巷,西接下华光巷,与小塔儿巷形成丁字形。因毗邻觉苑寺,寺内有城心塔(含位居城市中心之意),巷由此得名。1966年改名为灯塔巷,1981年恢复旧名。
20世纪20年代,我国现代诗人“戴望舒”曾居于大塔儿巷,他以大塔儿巷为素材创作的《雨巷》成为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戴望舒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他笔下的《雨巷》,写的就是生活中的杭州大塔儿巷。他的《雨巷》发表后,可以说影响了很多人,也让大塔儿巷有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别名。
你也许不知道戴望舒是谁,但是你一定知道那首唯美哀伤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1927年,年仅22岁的杭州青年戴望舒,在时局动荡的不白之夜,挥笔写下了这首小诗,让他一跃成为中国现代诗坛的佼佼者。
戴望舒的这首《雨巷》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犹如一双闪亮的明珠,辉耀着当时的诗坛,也影响了此后的许多诗歌爱好者。
人们在惊叹于诗人才华的同时,对于他的爱情与婚姻又产生无限同情,一个以爱情诗擅长的诗人,却将自己的感情生活打理得零乱不堪,三段爱恋都不得善终,他一生的爱恨情仇仿佛都是从那一段雨巷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