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美食美生活,海胆海肠海鲜好)
白天在游艇驾校里学习,他们提供中午盒饭,主要是东北菜为主,锅包肉、粉条、鸡腿、地三鲜、尖椒干豆腐等,我和儿子总体还是比较喜欢吃的,从来不剩饭剩菜。晚饭和夜宵都是自己去寻找美食,我们偏向选择鲜活海鲜,尤其是大连特色海鲜,吃得比较多的是生蚝、海胆,也吃了几次海肠。夜宵点生蚝比较多,性价比实在太好,二十元最少四个,一般都有六个。海胆价格有点小贵的,虽然舟山有些海岛也产海胆,但对我们来说还是稀罕货,抱着“来大连不吃海胆,会直接损失一个亿!”心态,几天的晚饭,我们还是点了几种不同做法的海胆。海肠我是第一次吃,吃了“海肠捞饭“,口感体验特别深刻。
“海胆海鲜烩饭”,烩饭的“饭”是蛋炒饭,饭上加入大蚬肉、虾仁、海胆,浇入海鲜汁,烩饭上不同海鲜呈现出有美感的层次。烩饭拌开的时候,海鲜汁将每一种食材都紧紧裹住,真是鲜上加鲜,口感鲜而不燥,海胆鲜甜绵香,入口即化;大蚬肉和虾仁新鲜Q弹,与海胆非常搭,越品味越有味道。在海鲜餐馆里,我们吃了“海胆蒸蛋”,其实就是把海胆和鸡蛋做在一起,把海胆盖子打开后,灌入蛋水,蒸制而成。海胆蒸蛋滑嫩的蛋液,配以海胆独特鲜甜,形成了馥郁清香,爽滑鲜嫩的特点,仿佛在品味着大海的温柔和奇妙。
海肠,在来大连之前我没品尝过,甚至从来都没听过,还是游艇培训班里本地朋友推荐的,他建议我们可以品尝一下“海肠捞饭”,来到大连不吃海肠,就相当于你没吃过海货!我在美团上找了一家评价分数高的店铺,直接杀过去点了“海肠捞饭”,在上饭的间隙,我观察了活的海肠,浑身无鳞无毛刺,蠕动起来软乎乎,形似海中的大蚯蚓。海肠捞饭的口感是又脆又香,Q弹得很。后来发现,在大连海肠也是百搭菜,有菜炒海肠、生卤海肠、芸豆炒海肠、软炸海肠、盐爆海肠、油泼海肠、土豆条炖海肠、海肠饺子......
在大连期间,还有两次聚会,上桌的海鲜,有几道让我印象深刻。当我们学习过半的时候,游艇驾校齐校长,请二十多个同班同学聚餐,地点选在了大连知名海鲜老店的最大包厢”总统房“,二十多个人一大桌,桌子直径超四米,上了几十个特色菜,大连海鲜至少占了一半,其中一大盆海参让我很震撼,在我印象中,海参是比较贵的,在南方一般做炖品或汤比较多,这次是一大盆”红烧海参“,目测至少二三斤,在推杯换盏中,发现大盆吃海参的豪气,也许就是东北城市的特质,在粗犷的背后是义气和豪情。

为了庆祝我游艇驾证考试顺利通过,大连帆船帆板协会陈会长很客气,邀请我聚聚,地点选择他协会附近的一家家常菜馆,我们赶到时,他在喝茶吃虾片,他招呼我先品尝虾片,虾片我很熟悉,以前逢年过节,我们常常吃,经陈会长介绍,原来我们童年记忆的虾片,基本源自大连。餐桌上,还上了一盘”杂拌鱼“,同舟山的红烧杂鱼,陈会长介绍,过去渔民把捕捞上岸的鱼分类后,剩一些“不上讲究”的鱼,甚至不值得分拣,就一股脑扔到市场上低价处理,“杂拌”也因此从民间得名,但现在都是一些好的鱼烧在一起。对的,这盘”杂拌鱼“里面有一条四五两的黄花鱼、半斤左右的鲳鱼、有两条黑鲷鱼、还有一条鲶鱼,绝对是硬菜,”杂拌鱼“现在都用上了好鱼,但这种小火焖“杂拌”的做法,是大连人独懂的滋味,更是满足他们味蕾的生活习惯。
离开大连前夕,我跟儿子还吃了一顿有特色的“蒸汽海鲜”。《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句看似平常却深刻的旁白: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在这家特色餐馆里,我们点了鲍鱼、生蚝、夏夷贝、花蚬子、白蚬子、大虾、黄花鱼,除黄花鱼经过处理,其他上来都是活鲜的,我们就把这些扔到桌子的蒸锅里,欣赏着蒸锅里的海鲜,当半熟未熟时,阵阵鲜味儿在空气中迂回婉转,那感觉,恰似“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时间到!揭锅!舌尖儿和胃口瞬间沦陷,抛开优雅,摆出阵势,开始品尝原滋原味的海鲜,评价就两个字“嫩鲜”,“蒸汽海鲜”给我们大连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沿海我走过好多城市,人们在吃上都离不开海鲜,本地人对自己的海鲜都赞不绝口,我长期生活在温州和舟山,是吃海鲜长大的,对海鲜一向挑剔,这次大连深度之旅,让我充分认识到,大连海鲜真的不错,其中品质好也有原因的,大连地处北纬39°,黄渤海交汇,自然饵料丰富,海水水温低,海鲜生长周期长,得天独厚的海域,造就了高品质海鲜。在我眼中,大连味儿就是海鲜味儿!海鲜的鲜,每一口都散发着大海的味道,如同海洋的灵魂在舌尖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