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来自:中学教育

智慧小云朵
智慧小云朵

楼主

1-08 08:52 4.5万 23

25年首考考生:麻了!物化捆绑继续“创”飞,政治地理地狱难度

2025年1月6日,浙江的选考和学考正式开幕,全省62.1万考生赴考,对比去年人数再次提升1.5万余人。
第一日物理依然难度较大,在社交媒体上可谓天崩地裂。第二日地理考试完成后,许多学生表示我这门课白学了…

物理:第一场就被“创”飞!

今年是新选科政策物化捆绑的第二个年头,物理难度怎么样?对比去年是什么感受?我们来看看前线考生对此的评价吧。


题型有爆改,对比往年要难,第一场物理就被“创”飞!



考生回忆总结:选择题由原来的13+2变成了10+3,不定向由原来的3分变成了4分漏选得两分实验题还是3个,分值没有变化,实验题里面出现了实验设计,这个比以往稍稍创新一点,两个电学实验,一个力学实验,力学实验是力、质量、加速度的关系。


大题4个第1题是热学分值和难度都没变,送分题;第2题,依旧是功能关系分值没变11分;第3题电磁感应分值由原来的11分改为12分;第4题还是带电粒子在场中的运动,由原来的11分变到了13分。


第9题的题目感觉有点创新。第10题看着有点吓人算起来并不难。第13题的不定项难度大一点。


最后一个题第一问是核反应方程,后面的最后一问涉及到了半衰期。很多人都做不出。

化学:对比物理要简单

担心倒赋分

有考生反馈难度与23届差不多,也有不少创新,对比往年要简单,有利于中上部的考生。


选择题为16道,第16题为表格型实验设计变为(流程分析)第17,18物质结构与无机框图合并融合,分值变为16,剩下的分别是12,12,12分。


不少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反馈今年化学比较简单,是否会出现倒赋分的担忧也比较普遍。



部分考生反馈:化学这次大题比较重视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的这次化学大题确实很难彻底应付。



政治:人都考麻了


今年首考政治也有较多变化和创新,对比往年难度有提升,更利于头部学生。



不少学生反映又偏又难。大题小论文12分,哲学3分,选择题52分,甚至有些人都写不完



大题第1题:一段材料然后问全国人大在推进依宪治国上起到的作用。


第2题:给了一个林业经营改革的范例
第①小问考的是社会历史发展;
第②小问分成了两个范畴 分别是用经济与社会和哲学与文化的知识来解释延长林业产业链的合理性。

第3题:一个八十岁的A奶奶将名下旧宅登记了女儿B的姓名 女儿B想卖旧宅买一个新房  与陈某(女儿想买的新房的所有人)签订合同 支付了定金 但是回去询问A奶奶时 奶奶习惯旧宅并希望在旧宅终老为由拒绝卖旧宅 得到法院支持  陈某拒绝退还定金要求解除合同 并支付违约金
第①小问:用老年人权益角度回答法院支持A奶奶的合理性;
第②小问:如你是法官 怎样判决陈某和女儿B的合同并说明理由第4题考了逻辑与思维是一个汉斯马是否会做数学题的事情具体很难描述 是一道演绎推理题

第5题考了一个关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辩论 涉及国际组织  有正反二辩  要求选一方先驳斥对方后亮明自己的观点并总结大题小论文12分,哲学3分,选择题52分,必修三全国人大常委会合宪性审查,必修24各三分没有限定,法律4+5养老和合同,逻辑推理3+3,小论文国际组织和主权国家哪个更重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依赖哪个)


技术:写不完、真的写不完


今考生反映比想象中难多了,不太写得完。有不少人普遍感到有一些会,但是就没有时间做。但是也有学生反馈比较简单。


在首考的场景与时限下应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至少比2024年6月的高考技术真题要难一些。



单科来看,信息技术选择的基础题都算是比较明确,编程类的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最后一个选择有点难度,选择题要做到全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细致及对编程程序思维的敏感度。大题主要还是在最后一个大题难度大点,13题简单的python编程大题我觉得是不难的,能够填写出来,14题pandas和信息系统也还好,最后一题难度有的,就看有没有时间写了。


通用方面,选择题难度还可以,有几题感觉还是比较难选,比如压紧木块的选择,电控选择题还可以,大题草图有一定的难度,关键是能不能把它想到,电控大题连线难一些。


历史:还是简单的


首考历史难度反馈不难,但是题型有更改。虽然有变化,对比政治感受要好很多。


选择题由15×2+6×3改为6×2+12×3;客观题中简单题变少了,难题比例增加。



生物:整体友好

一分可能决定差距


这次选择题总体比较友好,对中等生来说顺风顺水。但其中16、20题还是有点小门槛,需要拐个弯思考。


大题延续了浙江一贯的“风格”,空难填到让人怀疑人生!那些专业术语和逻辑推导,分分钟把人拿捏。



总体难度算是中等,但赋分可太难了。大家水平都不低,一分之差可能就拉开不少名次。生物这门,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小空填错,赋分就可能大打折扣。


地理:太难啦!


每次都说地理是玄学,今年首考怎么样?



回复(23)
ymwxp 沙发
继续当六边形战士

1-08 11:28

Pusdrdad 板凳
问题不大,反正赋分制,有利于真正理科思维的考生。

1-08 13:21

711167F 地板

  十年来,浙江省贯彻落实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系列指示精神和制度框架,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在考试内容与形式、招生录取方式、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推行系列措施,在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传统弊端方面做出诸多努力。北京师范大学第三方评估显示,高中教师、学生、家长和高校教师、学生等5类群体对高考改革的满意度稳步提升。从2019年和2024年两次问卷调查来看,各群体对高考改革的满意度提升了约20个百分点。浙江高考改革目标基本达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基本形成,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构建提供了浙江样本和浙江经验。

1-08 14:39

浙江高考综合改革任务全部顺利完成
让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
记者 姜晓蓉
  本报杭州12月10日讯 (记者 姜晓蓉) 浙江省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暨高考综合改革十周年座谈交流会10日在杭州召开。记者获悉,随着今年8月初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结束,在浙江率先启动实施的高考招生综合改革任务全部顺利完成。
  自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浙江作为首批试点省市之一率先走上了探索之途。在国家制度框架设计下,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进行了诸多积极探索。率先实行基于高中学考合格的“7选3”选考制度,是全国唯一一个将技术学科纳入选考科目的省份;率先探索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全国综合评价招生覆盖范围最广的省份;率先实行“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从投档到院校推进至直接投档到专业。
  10年来,浙江先后制定发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等30余个文件,渐次实施文理融通、分类考试、综合评价等16项改革举措,完善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等29项地方事权试点任务,现已全部落地见效。高考综合改革以扩大学生选择权为突破口,多方面齐头并进。
  浙江高考综合改革在多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4种招生模式、35种选科组合、外语和选考科目2次考试机会、80个平行志愿,实现从选课、选科、选考、选专业的全面贯通,有助于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选才模式更加多元,不断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形成并逐步完善统一高考招生、“三位一体”招生、单独考试招生、高职提前招生等多元选拔模式,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更为顺畅。
  公平是浙江高考综合改革的关键词之一。综合改革积极落实国家规定,出台深化高考加分改革实施方案,高考加分大幅“瘦身”,逐步取消和规范体育类、学科竞赛类、少数民族类等加分项目,加分人数缩减了63.2%。面向29个山区海岛县农村考生实施专项计划,3500余人通过高校专项计划被录取至国家重点高校,6200余人通过地方专项计划考上省重点高校。山区海岛县考生“双一流”建设高校录取增长率达56.5%。通过定向招生为基层培养医卫、师资、农技、林技等急需人才2.5万余人。
  浙江高考综合改革更加注重各方协同。强化了学科基础,建立本专科专业选考指引,规范高校选考科目要求设置,促使高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提升了专业认同,专业平行志愿解决了考生被迫服从专业调剂的难题。此外,浙江高考综合改革倒逼高校加强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高考带来的招生录取环境变化和更加多元的学生发展需求。
  2017年以来,我省先后4次针对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开展第三方评估,累计面向高中教师、学生、家长和高校教师、学生5类群体发放62万余份调查问卷,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估改革成效,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评价和参考。高校跟踪反馈,新高考改革后的浙江生源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数理基础、英语水平、实践能力等比以往更加突出,总体表现优势凸显。
  浙江高考综合改革任务全面落地,也站上了新的起点。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深入推进教育评价和育人方式转变,主动适应数字化改革浪潮,全力写好高考综合改革续篇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新篇。(来源:《浙江日报》2024年12月11日)

1-08 14:54

年年改,为了改革而改革。真恶心。

1-08 15:26

谢谢分享

1-09 06:16

1-09 06:43

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每一个阿拉伯数字每一个字母我都认识也都明白,但是凑到一起我TMD就当场杵那儿了

1-09 08:22

从这么多的自主招生看出,我们的高考选拔人才机制肯定有问题。但试了这么多年,好像也没发现其它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改革永远都在路上的原因吧

1-09 10:28

大家都在看